在一场状告母校的程序问题诉讼中,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学生姚兴思(化名)获得了胜诉,高校但他并未感到兴奋。开除
2021年1月的作弊一次考试中,姚兴思将手机带入考场。学生这是被判败诉校规禁止的行为,姚兴思被处以校规中最严厉的为何处分,开除学籍。多因随后,程序问题姚兴思起诉复旦大学,高校要求撤销处分。开除
2022年7月5日,作弊上海市静安区法院作出判决,学生撤销复旦大学对姚兴思开除学籍处分的被判败诉行政行为。
根据判决书的为何内容,法院认为,复旦大学在作出开除决定时,没有向姚兴思说明开除的理由,也并未听取他的申辩。
早在1960年代,教育部的工作条例中就有作弊即开除的规定,但到了1990年代,考虑到学生的前途,鲜有学校继续严格执行。
如果学生因此起诉学校,后者败诉的理由,许多与程序相关。南方周末记者梳理裁判文书网后发现,2012年-2021年间,共有62份与因作弊而被开除学籍、取消学位相关的判决书。在28起学生胜诉的案件里,未及时传达、未告知学生拥有申诉权利或未通知申诉时限等,是部分学校败诉的原因。
“学校面对的是一群心智不成熟的学生,应该首要考虑他们的受教育权。”华东政法大学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邹荣认为,不论是给予学生处分,还是对于试读期的规定,中国高校往往参照干部管理的方式管理学生,“在育人的目标之下,大学应该更有人文关怀的精神”。
姚兴思于2017年被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录取,他自述高考成绩在省内排名前300。姚兴思坦言,进入大学后,他的成绩并不突出,“时常要担忧课业成绩”。
疑似作弊的行为发生在2021年1月11日上午的病理生理学考试中。按照姚兴思的说法,他此前有把手机放在文具袋里的习惯,加上当天吃了感冒药,“大脑昏沉忘记把手机拿出笔袋”。结果,在当天考试准备拿橡皮时,发现笔袋里有手机,“我一时惊惶,在犹豫要怎么处理时,就被监考老师发现了”。
根据法院认定的事实,当时,监考老师发现试卷下有手机,手机浏览器中的内容与考试无关,但却有四张拍摄于考试当天的病理学知识相关照片。同日,姚兴思作出书面陈述称,考试中试图拿出手机
相关文章: